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诊改理论与实务(第四期)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0-28 18:32:36 /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根据《关于公布2019年诊改培训工作安排的通知》安排,10月21-24日,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改理论与实务(第四期)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方灿林、全国诊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袁洪志、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汪启富、专委会委员兼平台组副组长何锡涛出席了培训开班仪式。会议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主任蔡利松主持。
        开班仪式上,汪启富致辞,他首先向与会的学员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他希望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与高职院校能更紧密地开展合作,也希望大家在这次培训班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方灿林代表教育部职成司作开班讲话,围绕高职院校诊改工作讲了四点意见。一是不忘初心,要求从加强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高度推进诊改工作,扭转不科学评估导向,激发院校活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意识。二是牢记使命,树立诊改服务发展提高质量的使命,实现服务人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服务自身发展的统一,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三是严格复核,以学校的诊改制度建设为中心,严格复核工作要点,严格执行文件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四是达成目标,通过诊改常态化运行促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制度建设,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应崧作《融理论于实践 扎实推进诊改》报告,解读了诊改理论文件,强调了诊改八大核心理念,要求找准诊改起点,着力打造“两链”,指出质量是在计划、实施、诊改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证。诊改不仅关注质量,更重视质量产生过程。他结合“55821”诊改基本架构,强调五纵五横结构建立起网络化覆盖联动,“8”字螺旋运行单元制度化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双引擎”注入动力促进常态化保证机制,“一平台”技术支撑使智能化落地生根。
        全国诊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袁洪志作《依据文件 源于实践 聚焦体系 引导方向》专题报告,指出要加深对诊改制度建设的认识,诊改指导思想是为实现学校确立的办学目标提供制度保证,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完善质保体系、升级信息化系统、形成质量文化;诊改目的是履行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内涵发展。诊改成效是改变学校的治理形态、教学形态、办学形态,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他还详细解读了《复核指引》和《专家工作手册》。
        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平台组副组长何锡涛教授,全国诊改专委会课题组成员丁敬敏,江苏省诊改专委会顾问戴勇教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焦爱萍副院长,淄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姜义林副书记,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吴乃忠等专家分别作目标标准编制、学校层面、专业与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诊改,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报告。
        本次培训由全国诊改专委会主办,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承办,来自84所高职院校校级领导,教务处、质管办、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近300人参会。 培训内容涉及诊改理论及文件解读、复核工作指引与专家工作手册解读、目标标准制定实务与螺旋运行策略、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诊改实务、学校信息化顶层设计与建设等。既有来自资深专家对高职院校诊改制度建设的思路、建议,也有来自一线高职院校的具体做法分享。既有诊改文件解读,也有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答。既有经验分享,也有案例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