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对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工作开展现场复核
发布时间:2019-12-20 17:05:51 / 浏览次数:

         12月16日—19日,高等职业院校诊改试点复核工作专家组来到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该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现场复核。
        12月17日上午,诊改工作汇报会在清镇校区礼堂209会议室举行。专家组组长、江苏省诊改专委会顾问戴勇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贵州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胡晓、该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出席汇报会。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有富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吴有富表示,自从该院成为全国“诊改”试点院校以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组织参加了“诊改”工作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多方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做法,结合学院实践,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稳步实施”的基本方针,初步形成了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大力支持。学院已充分体会到“诊改”工作对提高学校科学治理水平,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性,并期待持续深入实施“诊改”工作机制能使学院各项工作水平上一个台阶。学院将以此次“诊改复核”为契机,改进提升学院的各项工作,努力抓好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贵州交通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贵州省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胡晓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贵州交通的发展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充分肯定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交通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贡献。她表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职业教育的标杆,在国家示范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为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优秀的案例。希望学院在“诊改”工作的推进中,继续为各兄弟院校提供经验和蓝本。
        专家组组长戴勇讲话并作工作安排。他表示,诊改复核工作是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改工作的实际开展和质量成效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本次复核的目的是督促院校有效落实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以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诊改为手段,加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建立常态化的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机制,营造现代质量文化,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戴勇表示,本次复核工作以聚焦核心要素、关注诊改轨迹、尊重校本特色为原则,工作内容包含“两链”打造与实施、“螺旋”建立与运行、平台建设与支撑等方面,以网上复核与现场复核的形式得出复核结论。
        该院党委书记张静从需求诊改、启动诊改、推进诊改、成效与不足等四个方面汇报学院诊改工作推进情况,表示,通过诊改工作的开展,学院“十三五”规划逐步实现,诊改理念基本形成;教学成果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名师大师涌现,教师能力逐步提高;诊改思想深入人心,质量文化初现。张静表示,诊断与改进是学院常规工作的思路、要求、途径、程序。学院将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将诊断与改进贯穿办学的全过程。
        该院路桥工程系主任韦生根、汽车工程系教师王清扬、组织人事处处长周华、学生处处长徐鋆晟、图书馆副馆长甘凌分别作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诊改工作汇报。
        12月17日下午及18日,专家组分别与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学生代表等183人次进行深度访谈,全面考察学院各层面的诊改工作以及师生员工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12月19日上午,复核工作反馈会在清镇校区礼堂209会议室举行。专家组组长戴勇代表专家组反馈了意见,他指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自成为全国诊改试点院校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并全面启动诊改工作,视诊改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基本完成了诊改方案确定的任务。全院人人关心质量、重视数据、共享成果的内部质量保证文化初步形成。学院下大力气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重新定位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开展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智能校园建设方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师生员工对诊改工作的认识在时间中逐步提高,诊改对学院的治理能力、专业、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诊改机制的运行成效逐渐显现,师生对诊改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同时,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和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改进意见。
        吴有富代表该院表态发言。他表示,针对专家组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认真研究改进措施,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主体质量意识;进一步探索诊改与学院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让诊改理念入脑入心,充分发挥诊改的作用;进一步探索相关机制、制度、标准建设的科学性,使其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学院将全面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让文化引领“双高”建设。(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供稿)